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李诗文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疏离的青春

2012-04-17 14:33:02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李诗文
A-A+

  许多年以前,青春年少的我刚从大学毕业,作为一名美术专业教师走进课堂面对一群比我更为年轻的青年人时,我得到的不是优越,而是不安,深深地不安。那一刻,一种莫名的恐慌攫住了我的心灵,以至于此后一年多我都对大学校园生活魂牵梦绕。对于时光流逝刻骨铭心的痛楚从那时就开始了,那些美好的东西总是只有那么一瞬,他们的逝去我无法挽留,只能徒然增添无法平复的遗憾。

  这些年,几乎每个工作日,我都塞着耳机独自一人朝九晚五地匆匆穿越上海这个时尚又拥挤不堪的城市,从东北到西南,从空中到地下。每一天,我都准时地把自己淹没在拿来来往往的滚滚人潮当中,和那些衣着时尚青春美丽年龄与我相仿(大多是比我年轻)的面孔在朝夕相对。每一天的相聚都如此守时而迫切,仿佛在奔赴彼此的邀约,却在相见时又擦肩而过,每一次相遇分明都近在咫尺,但事实上在心里却远若相隔天涯……

  晴日的黄昏,地铁口,拥挤的人群中,我站在缓缓升起的自动扶梯上常常不自觉地抬头仰望:哦,天空如此深蓝而幽邃,沉静得如同一口深不可测的古井。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仿如悬浮于二者之间的一粒微尘,渺小无助,空无所依……

  有时随着人流我在斑马线前作片刻的驻留,偶尔举目四望:只见人头攒动,车流滚滚,满眼尽是淹没一切的喧嚣……那一刻,整个世界在耳机之外,而我在耳机之内……

  为了生活,从居住地到托身之所,我日复一日穿行在这个日新月异,潮流不断刷新的城市。每天都见到一张张美丽却又相似的青春面孔,春夏秋冬,季节流转,衣饰缤纷变换的同时,容颜也悄悄地被修改,那份美丽不知不觉中被时间被生活、被欲望消磨,包括我在内。生命托付在时间这似乎永无停息的车轮之上,心为形役,人为物役,人与自然疏远了,人与人也疏远了,物质的自我与心灵也疏远了。生活在这个繁忙的都市里,我常常有对于时光流逝的恐惧或焦虑。对于周遭变化的惶惑,对于个人在生存压力和欲望驱使下不断被物质化感到无奈和神伤。这座城市我既身陷其中,又倍感疏离。

  “我们的生命从我们身上飘逸,

  如朝露作别小草,

  如热汽从华宴上蒸腾,

  哦,微笑,今在何方?”

  是啊,曾经的少年豪情,意气风发的我,你今在何方?

  中国古代哲学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讲求心灵与外在世界的同一。那是一种极为广阔的高度的心灵的自由与和谐。古时物质极度贫乏,生产力低下,但君子常能于物我交融中随遇而安,放松闲适。“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每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人与人相隔千里,也能够跨越时空在心灵上互相唱和,天涯也能变咫尺!而今人们往往在物欲的驱使下奔波忙碌、疲于奔命,无暇他顾,更不用说驻足片刻欣赏自然界的风花雪月。就像每年的春天,严冬过后刚刚从灰黑的树梢瞥见一抹新绿和星星点点粉色花苞时,无比惊喜,就暗暗寻思着找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去郊野踏青,然而每每耽于俗务,等到再次觉醒时,已是繁华落尽绿树成荫了,而那一抹新绿、点点花苞成为长久的遗憾在心头摇曳。遗憾只能留到明年弥补,或许是后年。人生往往在期盼与遗憾间周而复始地轮回中蹉跎了岁月,伤透了情怀。青春是美丽的,美丽的东西生命往往短暂。梵高感叹说:“人们在逐渐获得经验的同时,也逐渐失去了他的青春,如果现实不是这样该多好啊?”我们追逐的的同时也在失落,得到的同时也正在失去。得与失,究竟谁才更值得拥有和珍惜?

  带着这个心结,从2008年的夏天起我着手画了一批作品,这些作品中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对我目之所及的那些被人遗忘的美丽青春的作一个见证。也许将来有一天,满怀野心的我们“功成名就”而皓首苍颜时,看见这些被我悄悄记录下来的青春记忆,还会依稀忆起那曾经的美丽,当年那被忽视或挥霍掉的美妙年华。

  这些作品,都是来自生活的片断,一个瞬间,一个专注的瞬间,因为画中人的专注,或也会带着大家一起专注,专注于时光中那仿佛静止的一刻。但由于我在在处理上的刻意疏离,将其远置于一个悠远的空间中,所以画面的真实感被消解,我们虽可感知却无法触及。相对于视觉的真实感,我更注重心理层面的真实感的传达。由于我的创作着眼点并不在写实和叙事,我只是想设置一个可供大家怀想的空间。在描绘过程中我一直克制自己塑造的欲望,以免堕入客观的描摹的状态中。同时在描绘时我刻意留下一些地方不做深入,以保持绘画本身平面的特质,也提醒观者不要滑入欣赏写实艺术的惯性中。即使在需要作深入刻画的地方也尽可能适可而止,点到为止,让观者借助自己的想象来完成作品的“写实塑造”。在作品中我非常注意强调绘画本身的一些特性,如绘画感(绘画的痕迹)、平面性虽借此区别于摄影和其它图像方式。绘画性在我的画面里另一个作用是渲染画面的沧桑气氛,实现对于现实的疏离。我固然喜欢西方写实绘画的典雅深厚实在和永恒感,然而我更倾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清幽空灵和古雅,并有一种至中至正不紧不迫中庸之气,这也是我建立个性化表达语言的两个重要着力点。我理想化的画面是应有传统中国艺术拥有的那份空灵怅惘的诗意空间。它在视觉上也许并不强烈具有很强的冲击力,让人热血沸腾,但它谦和含蓄,能够慢慢浸润你,经得起细细品味。

  由于社会工作的关系,我一直研究绘画的历史与现状,并从事过当代艺术市场的推广与开拓,拥有广阔的视野,这些对于我理解艺术非常重要。对于艺术的潮流我没有热情追随,也不刻意回避,我非常注重自身创作的独立性,我并没有把自己陷入当代艺术的流行画风中,而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确立自己的创作方向。一方面继承和保持传统油画语言的纯正品格,另一方面有意识地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审美取向,以及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情愫。我天性迷恋于中国古文化,加上多年供职一个传统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文化单位(上海书画出版社、朵云轩),耳濡目染尽是诗词书画,这些基本决定我的文化品格。我想今天自己的创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一切都是顺其自然而成。

  生命如此短暂而珍贵,尽管世界诸多纷扰,但我时时警惕自己须保持一份旁观的心态,保持那份疏离感,自足于宁静的读书绘画生活,按部就班地探索自己的空间,做一些力所能及、自认为有意义的事。

  李诗文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李诗文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